一、作用原理
絮凝沉淀池基于 “凝聚 – 絮凝 – 沉淀” 的協同作用機制。原水進入池中后,先與聚合氯化鋁(PAC)、聚丙烯酰胺(PAM)等絮凝劑充分混合,藥劑水解產生的膠體粒子壓縮懸浮顆粒表面電荷,使其脫穩凝聚;隨后,通過緩慢攪拌形成較大絮體(礬花),利用自身重力在沉淀區下沉,實現固液分離。沉淀區常設置斜管或斜板,通過增加沉淀面積、縮短顆粒沉降距離,進一步提升沉淀效率,使凈化后的上清液達標排放或進入后續處理環節。?
二、核心優勢
絮凝沉淀池憑借三大核心優勢成為水處理領域的關鍵設備。其一,適應性強,可根據水質差異靈活調整絮凝劑種類與投加量,有效應對高濁度、高懸浮物污水;其二,分離效率高,通過優化水力條件與結構設計,能快速去除污水中 80% – 90% 的懸浮物,顯著降低后續處理負荷;其三,運行成本低,相比膜分離等工藝,無需復雜設備與高價耗材,僅依靠重力沉降實現凈化,能耗與維護費用大幅降低。?
三、應用場景
該設備廣泛應用于市政與工業領域。在市政污水處理中,作為一級處理或深度處理單元,提升污水廠整體處理能力;工業生產中,印染、造紙、食品加工等高懸浮物廢水經絮凝沉淀預處理后,可有效降低 COD、BOD 濃度,提高廢水可生化性;在中水回用系統中,絮凝沉淀池能快速凈化水質,為景觀用水、道路噴灑等非飲用水場景提供穩定水源;此外,在農村小型污水處理站、應急供水工程中,其簡易高效的特性也發揮著重要作用。?
四、實際應用效果
以某市政污水處理廠為例,改造升級絮凝沉淀池后,處理規模從 5 萬噸 / 日提升至 8 萬噸 / 日,出水懸浮物(SS)從 50mg/L 降至 15mg/L 以下,濁度穩定在 5 NTU 以內;某印染廠采用絮凝沉淀池預處理后,廢水中的染料顆粒去除率達 92%,COD 濃度降低 40%,有效緩解了后續生化處理壓力。在應急供水場景中,絮凝沉淀池可在 2 小時內將渾濁河水凈化至初步飲用標準,保障受災地區臨時用水安全。?